曾在《遠見》網站讀到李開復先生 ( 曾任蘋果、微軟和 Google 等公司要職 ) 的一段話:
回顧自己的人生,我一直這樣自我敦促:「想像有兩個世界,一個世界中有你,一個世界中沒有你。讓兩者的不同最大化,最大化你的影響力,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。」 *出處: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| 取自《世界因你不同》自序
這本由時報文化出版的《當呼吸化為空氣》,為罹患肺癌第四期的神經外科醫師 ─ 保羅 ‧ 卡拉尼提 ( Paul Kalanithi ) 描寫正要攀上人生高峰時,面對生死的心路歷程;閱讀之際,我想起了上面那段李開復先生的話。
因為,「你一生的意義」,正是本書所要傳達的理念。
目錄:點標題,快速瀏覽
關於《當呼吸化為空氣》
內容意涵
初見此書幾個關鍵字「肺癌」、「神經外科醫師」,以為是本描寫面對死亡的心理轉折。但細讀下來,重點不在於刻劃生命鬥士形象,而是作者自孩童時一直在探尋的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」。

作者保羅 ‧ 卡拉尼提 ( Paul Kalanithi ) ,於史丹佛大學時,透過修習文學、哲學希望瞭解生命意義,後又至英國劍橋大學習得科學與醫學哲學史碩士學程。但最後轉向醫學,以理解身體和心智間的關係、何事能使生命有其意義?於是進入耶魯醫學院,成為神經外科醫師。
作者在 2013 年診斷出肺癌第四期,於 2015 年辭世。在三十七年的人生中 ( 1977 – 2015 ) ,就像書封底下的那句話:「生命的意義不是逃避痛苦,而是找出自己的存在價值與重量。」
‧
篇章目錄
因為作者的文學與醫學背景,同時也是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分,在專業醫療的描述裡,也不時引用詩作或哲學思辨,兼具理性與感性。

本書篇章概要如下:
【序幕】對病情的懷疑、否定與抗拒心理,和影響婚姻與住院醫師訓練。
【第一部】自幼時對生命意義的疑問、從文轉醫的心路歷程和醫學生實務經驗之震撼。
【第二部】診斷出肺癌第四期到離世 22 個月的時間,歷經婚姻擺盪、女兒出生、治療後身心適應,最後重回外科手術檯工作。
【尾聲】這部分由作者妻子露西所寫 ( 因作者病情緣故,影響原本的寫作計畫 )。女兒出生不到一年後,作者離世。
【譯後記】譯者撰寫此記時,正接受癌症治療。 ( 身為讀者,讀來有感每個人獨自的生命,有著莫名的呼應 )
‧
書籍資訊
個人閱讀時數
‧ 兩天,共 6.35 小時
‧ 頁數 283 ( 最後編次頁碼 )
當呼吸化為空氣: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( 揪心感動暢銷版 )
When Breath Becomes Air
‧ 作者:保羅 . 卡拉尼提 ( Paul Kalanithi )
‧ 譯者:唐勤
‧ 出版社:時報出版
‧ 出版日期:2021.05
‧ 定價:350元
‧ 點此,到博客來看介紹
‧ 本文書籍為如上版本,最初版本的書封設計和推薦序等有不同,詳細可點此參考
─
讀後小思
以下,僅為個人感受思考,和此書理念未必有關。
誰把燈關了?
「我曾經想像的未來,一個即將實現的未來,幾十年奮鬥的終極目標,從此蒸發。」 p. 47
這是一個所謂「天妒英才」的人生,正值三十多歲人生高峰期,有著讓人欽羨的大好前程,但就像絢爛華麗的舞台,忽然有人惡作劇關了燈,一切黯然終止。那個人,叫生命的無常,叫做死亡。
‧
作者選擇神經外科醫師為職業,某部份原因在於想探索死亡的本質。因為神經外科關係到大腦與意識,從其中的生死,找到生命的意義。
「我明白,在給病人大腦開刀之前,必須先了解他的心智,包括他的認同、價值和生命意義。因此我才能合理判斷,腦部被破壞到什麼程度,就得決定放手讓他離去。」 p. 136
「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,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,而是敞開雙臂,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,努力幫他們重新站起,去面對、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。」 p. 210
‧
但也許,面對他人生命,我們都是旁觀者。因為那是每個人獨有的生命體驗,他人無法全然地感同身受。
「在病人的人生關鍵時刻中,我並沒有跟他們同行,我只不過是剛好出現在現場。我看著很多人受苦,更糟的是,我變得對痛苦視若無睹。」 p. 117 – p. 118

診斷出肺癌後,作者過去的努力似乎瞬間煙消雲散。我想起佛教的觀點,世間萬物憑藉因緣聚合離散,沒有恆常不定。世人若想抓住這些金錢、名譽、聲望、情緒,終究是無盡的煩惱。因為萬事的本質,無常,才是如常;也許正因如此,找尋生命的意義,更讓人迷茫。
「傳道人說:『我看過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,不料,一切都是虛空,都是捕風。』」 p. 246
‧
呼吸與空氣
「呼吸」和「空氣」是書名裡的兩個詞,也和作者的肺癌有關。
每個人的呼吸,是獨一無二的。
但吐出來的氣息,消散了,就是沒有差別的空氣。

作者在大四那年,造訪一所專收腦傷病人的療養院,看到生病的孩子被丟在院裡感到不可置信。回到學校後,教授詢問其感受並說:
「你能有這番體驗很好。可是你知道,有時候,我覺得他們不要再活下去也好。」 p. 72
若病況讓人失去心智,就如同搭上一輛不知要開往何處的車子,不如提早下車,因為即使有再多美景,也毫無意義,那已不再是身為一個人的「生命價值」。
‧
「患病後,棘手之處在於,你的價值觀不斷在變。」 p. 204
「我耳中再次響起艾瑪的聲音:『你必須想清楚什麼對你最重要』。」 p. 209
*艾瑪是作者的癌症醫師
作者得肺癌後,和妻子透過人工方式擁有女兒;在穩定治療後,又回到醫師的工作。也許,重回手術檯、有了女兒這個新生命,是作者某方面的生命意義。

‧
生命,是一場遺失時間的考試
想像,你正參加一場極為重要的考試,但卻忘了戴手錶,教室裡也沒有掛時鐘,眼看還有很多題目沒寫,卻不知何時會響鈴,你知道時間在流逝,卻把握不住,這種坐立不安的心情,對我來說,就是對死亡未知的恐懼。
我們都知道人終將死,但無法預料是哪一天。就像我們不知道「生命」這場考試,還剩多少時間?於是,每天過得心驚膽顫,所以,我們害怕死亡。
‧
但於我深感,生與死,並非如黑與白、有與無、上與下這樣一分為二,而是一體而生。
死,是逐漸消融的生
生,是正進行中的死
因為「未知」與「害怕失去」
所以我們不敢面對死亡
但死亡
從來就不在跑道另一段等著我們
而是,一直就在身邊
‧
生命的意義不在找尋,而在實踐
生命的意義為何?是難解的大哉問。
但是
想,只能定位目標
唯有實踐,才會接近答案
如果對生活感到迷茫,也許可以看看這本書,但我更相信,暫放心中的疑惑與執著,起身 Do something!
生命的價值與意義,絕不是讀一兩本書,就能豁然開朗。但在此書裡,我看到作者沒有放棄和一顆清明的心,自始自終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。
就像前面比喻的,「生命,是一場遺失時間的考試」,只管好好把握每一題,寫過的題目盡可能拿分,清楚踏出去的每一步,也許就是「一日一生」最重要的意義與價值。
生命,也許不是要教會我們如何「生」
而是學會道別、學會孤獨、學會回到原始本然
學會陪伴,其實只是一場偶然的相遇
─
相關閱讀
‧ 人生沒有上、下半場,只管把每一球打好
‧ 我讀《天堂裡用不到錢─查克 ‧ 菲尼人生故事:一場散盡家財的神祕布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