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最初約莫寫於兩年前,當時快要三十五歲,不論在工作或是生涯規劃上都是重要的分水嶺。時間,對許多人來說,是個又愛又恨的東西,看不到、摸不著,最明顯的莫過於臉上的皺紋、下降的體力,和永遠喚不回的記憶。
時間帶走許多東西,但也在時間的醞釀下,逐漸沉澱與積累,「職場手感」就是其一。
| 新舊交融 永遠的課題
不論在生活或工作上,新、舊世代交替的感覺也越發明顯。一邊是自我意識強的新世代,另一端則是重視團體和諧感的舊世代。身處在中間模糊灰色地帶的我,常常提醒自己:自我調整。
開始遇到比自己年紀少很多的主管、同事,在面對工作、夥伴、生活,和人生觀時,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價值觀。不論在網路科技或是創意想法、衝勁與膽量,比起三十歲後,已經工作一段時間的人,表現更為突出。
而有工作經驗的人,也許對實際執行較有敏感度、溝通協調度佳、與人為善,這些都是長時間歷練出來的,並非短期內可快速學習。也許,這就像是一種手感,所謂的「職場手感」。
| 新廚師與老師傅
同樣的材料,使用相同的烹調方式與程序,有時年輕廚師做出來的味道,和經驗老道的師傅會有些不同。也許年輕廚師有創意與巧思,但老廚師的菜,就是多了點味道與底蘊。這沒有好壞對錯,只有適合與否。
我樂於接受新技術與新想法,但有些東西仍需要「時間」的拋光。磨練久了,作品會有一種「溫潤感」。不一定和生理年齡有關,但反覆地練習、試錯下,那種會記憶到身體細胞裡的東西,是帶不走也無法模仿的。
| 年齡非絕對 唯有歸零繼續前進
但這和年齡大小並非有絕對關係,因為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,不一定成正比。在網路科技的發展下,打破許多藩籬障礙,年齡界線、時間感也越趨模糊。事物更新迭代速度越快,不管身處哪個世代,更重要的是,重新歸零的承擔與必要,扮演好當下的角色,持續打造手感溫度,讓自己,一直在路上。
–
* 照片:201707 攝於日本鎌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