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心尋思 人生感悟

品牌,就是你的「三觀」

台北北投農禪寺

在行銷的發展與趨勢上,若從科特勒的行銷 1.0 到 3.0 (後期提出了數位/行動/社群媒體的4.0),從產品、顧客滿意、到人本價值/品牌價值,從產品服務,逐漸著重在「人」、「品牌價值」這件事。但品牌,到底是什麼?我也和大家一樣,在混沌中,摸索探路著。

  
| 外形

剛開始,我覺得「做品牌」這件事,是要創造自己的風格形象,不論圖像視覺、口語文字,在所有接觸客群的點線面上,可以一眼看出,也許是文青風、工業風、日系、韓系等。用這些氣息,去吸引屬於你的客群。但這些都是可以模仿的,就像韓系美女,每個都很正,但站在一起,卻難以分辨。

  
| 意念

但在和客戶互動交流間,逐漸從外在而內化(行銷、營銷,最怕只在腦中空想,卻未曾與顧客實際對話)。我們會喜歡一個「品牌」,其實是喜歡它的感覺,用口語的說法,就是有沒有fu~

所謂物以類聚,做品牌就像做人一樣,喜歡和某個人交朋友,一定是此人內在的某些特質吸引了自己(如果老是用促銷、抽獎活動,放誘因來吸粉,到最後可能也留不住,因為交了些酒肉朋友)。

瞭解自己是誰、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做品牌就像做人一樣,品牌的內在特質,會吸引到你希望的朋友(客戶)。

  
| 精神

但若比喻成「做人」似乎有些地方仍模模糊糊的。想起有段時間,在微信公眾號看到一些文章,說交朋友取決於彼此的「三觀」合不合。沒錯!就是「三觀」這個詞,解開了我心底的疑惑。

三觀指的是:世界觀、價值觀與人生觀,也許可將之比擬用在品牌經營上。

三觀,是在所有的行為、思想之上,唯有瞭解、定義、確認了這個部分,才會知道,產品服務最上層的價值(理念精神),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(策略方向),與要以何種方式溝通(視覺、文案、形象)。

有些產品或服務,總會帶有幾個關鍵標籤,像是 #環保永續 #公益支持 #女性獨立自我,而不是只有買一送一、水亮白嫩。在商業行為下,背後更透露了其他意圖。

很多人做品牌,只做到了最外部的那一層,就像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,我們習慣從對方的穿著、言談為這個人貼標籤,但這些都是可以模仿、學習的。只有在長時間的交流互動下(客戶維繫),最後留下來的,才會是陪你一起走下去的朋友(忠實客戶)。

因為,只有三觀類似的人才會走在一起(品牌理念精神)。

但人事遷移、三觀漸變,忠實客戶也會有離開的一天,畢竟萬事無恆常。如同在漫長的人生裡,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後,唯有持續做好自己,品牌精神才能長存。

* 約一年前,寫了篇〈品牌與做人之道〉,思路歷程,互為參考。
* 工作時的小想法,也許仍有疏漏不足。
* 照片:201608 攝於台北北投農禪寺
  

Follow 小早鳥
Instagram
Facebook

  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