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很流行一個詞:儀式感,在特定日子或時段裡,固定做某些事情,讓生活不再只是低空飛過生存基準線,而我的儀式感是 ─ 定期丟東西。只要狠狠丟過一次,就會瘋狂愛上!因為,捨棄不適合的物品,是善待、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。
也因為愛丟東西,當看到這本由日本超人氣主婦部落客蜜雪兒所寫的《一日丟一物的簡單生活提案》深感認同。
( 註:我喜歡丟東西,但並非捨棄正常完善的物品,而是以二手拍賣、轉贈等,讓物品找到更適合的主人。 )
書籍資訊
‧ 書名:一日丟一物的簡單生活提案
‧ 作者:蜜雪兒
‧ 譯者:黃筱涵
‧ 出版社:幸福文化
‧ 定價:$330
‧ 出版日:初版一刷 2019.01 、初版八刷 2020.09
目錄:點標題,快速瀏覽
內容簡介
作者蜜雪兒因為丈夫工作調職的關係,某次搬家時因行李延遲一個月,只好用最低限度的物品,度過五口之家的生活,卻意外發現簡單生活的好處,進而有了這「一日丟一物」。
「丟」
這不太算是一本收納、整理工具性書籍,教你東西要歸位在哪個地方、如何摺衣服等等,因為本書的主題是「丟」。但在整理東西前,必先捨棄物品,不然整理用不到的東西,也只是瞎忙一場。

三大主題
本書從最基礎捨棄有形物品的方法開始,到最後的心理層面:
1. 捨棄雜物的方法
2. 珍惜物品的方法
3. 簡單心靈

核心概念
而貫穿本書的想法一日丟一物,也很容易執行:
1. 一天丟一件東西,就算丟一張收據也可以。
2. 拍照 / 手寫紀錄每天丟掉的物品,累積完成清單。
3. 用手機拍下 before / after 前後對照。

這方法看似簡單,但越簡單的事情往往最難,因為關鍵在於持續。所以作者說丟一張收據也可以的方式,便不會有很大的負擔。
在 P.120 還列出「大家的一日丟一物」成果,不分年齡性別,都能做到。看到別人的戰功,更讓人信心滿滿!

推薦點
適合忙碌的你我
清掃、整理和收納,若沒有養成習慣,常是三天捕魚、兩天曬網,最後無疾而終。所以像作者「一日丟一物」的方式,很適合上班忙碌、下班累到不想動的人,或是:
‧ 想清理物品,但常半途而廢,或不知從何開始
‧ 喜歡簡單生活,常常關心斷捨離、簡約、極簡、收納整理等事物
每天只丟一個物品,就像將任務拆解,只要執行小任務。
如同
想學英文,每天背幾個單字。
想培養閱讀,每天翻讀幾頁。
想要養成運動習慣,若一次 30 分鐘感到困難,就先練習 5 分鐘。
長久累積下,也會有可觀的效果。
最難的是 珍惜
在三大主題中,很推薦第二部分「珍惜物品的方法」。珍惜,通常解讀為不要浪費、要愛惜資源,也因此,我們對待喜歡的物品時,常常過於小心翼翼,而捨不得使用。
然而作者卻認為:不要收起來,盡情使用。
讀後深感,是啊!每天都能被喜歡的物品圍繞,才是買物真正的意義。

感想:別讓物品拖住未來
幾年前離開一間待了很久的公司,趁著轉職空檔清理房間的東西,丟到最後,小小的房間,竟生出了回音!
最後留下來的,都是最適合自己的。
藉由物品反思,也才發現,
原來,這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捨物,讓我重生。
後來,慢慢養成定期捨物的習慣,也許每月、也許換季,也或許心情低落時。
瞭解自己,才能狠得下心捨物
我不喜歡有過多物品,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人性:煩與懶。
煩:房間若有太多東西,看起來不清爽,心情也會鬱悶。另外,也很清楚自己不是家務達人,可以將居家整理成井井有條、一絲不苟,既然不是那塊料,就放自己一馬吧!
懶:過了 30 歲後,體力明顯下降,可支配的時間也不像剛畢業時那麼多。若要花很多時間去整理、照顧物品,實在是力不從心。寧可把時間用在保養健康、陪伴親友上。
所以,減少物品是勢在必行!
與其煩惱捨物,不如挑選買物
大約 30~35 歲左右,消費習慣從囤積買物,轉而感受經驗。如:聽好歌,品美食、欣賞美麗的風景。因為這些無形之物,是一輩子的回憶。
以前買東西,考量價格、外型美觀等,但現在,更重使用的長久性。畢竟購物很花心神腦力,何不盡量一次到位,把省下來的時間,做更喜歡的事情呢?
所以,與其煩惱該捨棄那些物品,不如一開始就謹慎挑選。但年輕時,還是要經歷過胡亂買東西的日子,才會知道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。
有形物品,最終成為遺物;
無形經驗,是永不腐敗的回憶。
當心很亂時,我就開始丟東西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儀式感,也許每月買花送給自己、睡前抹抹精油練練瑜珈,相較之下,清潔整理好像沒有那麼精緻浪漫,但這卻是我的重生儀式!
每當心很亂,感到哪裡不對勁時,便會開始整理出許久未用,或是不適合的物品。整理過後,宛如洗了一場三溫暖,全身的毛孔都舒展開來了,是替房間排毒,也為自己排毒。
也因為如此,又有往前走的動力。現在,除了日常用品外,越來越少買東西,保護好金錢,也不再貪戀過往。
適時捨物,
離自己真正的模樣,更靠近一步,
也許,這才是我想要的,未來。
內文摘錄
P.5
有句禪語是「唯吾知足」,在縮減家中雜物時,不應該把重點放在「捨棄」上,慎重地使用已經擁有的物品,進而意識到自己擁有這些就已足夠。如此一來,就能夠省去購而不用的物品。
P.20
據說雜念與雜物的量會成正比,空間裡擺滿物品時,放眼望去盡是繁雜的物品,就會有許多不需要的資訊進入腦中,讓人心生煩躁。如此一來就會滿心「總覺得坐不住」、「一直有種被什麼追著跑的感覺」。
P.23
那位住持也曾經說過,最重要的就是「讓事物循環」。放任物品、事情、金錢或是氛圍,這些理應循環的事物停滯不前,更好的事物就不會接近自己。
P.30
自從他升上小學,我就告訴他:「自己辦得到的事情,就要自己完成」。
P.32
遇到實在不知道該不該丟的物品時,我會先裝進垃圾袋後,擺在客廳顯眼的位置。包括衣服、書籍、餐具……等等,這時先不用管分類,總之猶豫不決的時候,就先把東西放進垃圾袋。
P.63
仔細品味物品的同時,也會想起毫無品味機會的物品,以及絲毫不想品味的物品,這些有可能是冗物。由此可知,珍視手上的物品,也有助於雜物減量。
P.70
不要收起來,盡情使用

P.70
有句禪語叫做「明珠在掌」,意思是寶物就握在自己的手上。這句話是用來提醒人們,是否只顧著望著遠處探索,而忽視已經握在手中的寶物。
P.72
人生的豐富程度,並不等同於擁有的物品數量。
P.74
直覺想買的話,就買吧!
P.74
世界上有許多魅力十足的事物 ( 例如衣服等 ),但是無論該物多麼美好,只要無法激起「就是這個!」的直覺,我就不會購買,頂多讚嘆一下「原來有這麼漂亮的衣服」就結束。

P.98
家母從五年前左右,開始養成早起就馬上寫筆記的習慣。她書寫的是「珍惜每一日」等座右銘、今天的計畫與購物清單等,對家母來說,就算忙得暈頭轉向,只要把事情都寫出來就可以冷靜處理。
P.102
有句禪語是「一行三昧」,意思是不要過度在意未來的事情,應把注意力放在當下,不要受到雜念影響。
P.105
別受刻板印象侷限,不做多餘的事情
P.112
剛結婚時為了盡力做好所有事情,讓身心都疲憊不堪。為了擺脫如此困境,我決定認同「自己就是不擅長家事」。「我真的不擅長做菜,算了,就做點簡單的東西吧!」「我真的不擅長收拾,算了,清掉一些雜物不就好了!」我改變想法,不再堅持做「精緻的料理」,也開始著手捨物。
P.114
禪語中有句「柔軟心」,指的是保有自由的心靈,不受刻板印象束縛,用廣闊的視野去看待萬物。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出「柔軟心」,不要強迫別人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,也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。
P.119
拋卻過去與未來的束縛,盡情捨棄雜物的話,生活就會變得更簡單輕鬆,直覺也會更加敏銳。我不想過度思考過去、未來與事務的成敗與否,只想重視自己的直覺、專注「當下與眼前的一切」,藉此更享受自己的生活。我認為這才是我應有的模樣,也是應有的生存之道。
─
相關閱讀
‧ 理財很難?不如從簡單的 5 個小節約開始
‧ 這個夏天我只穿白 T,別再煩「今天要穿什麼了?」 | LATIV 、無印良品 MUJI 、 UNIQLO 平價純白圓領短袖上衣